导语: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可谓是近几年的大热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 屡屡提到。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用了一大段话部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2018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部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至今,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公布了两批共4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及多批百余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这些产业园呈现出产业集聚度高、产业融合度高、科技支撑水平高、绿色发展水平高、农民收入高等特点,成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排头兵。
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带大家了解更多现代农业产业园热门资讯,今日起中农四方将每周更新相关内容,敬请关注。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何做好三产融合的那些事儿。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是农业农村部一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践也证明,抓住了产业园,就牵住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区域经济进入高层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战略引擎。农业农村部强调要抓好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那么如何才能将它建好?
1 建好现代农业园,实现三产融合是关键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是正常现象。而目前,乡村产业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乡村的一二三产业没有实现根本的融合。
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好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把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现在农村销售最多的还是农产品的原产品,这就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弊端?这主要是因为过去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解决农产品供应数量上,对于产业体系、产业链的重视则非常不足,所以会导致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韩长赋称,乡村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乡村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乡村三产发育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总之,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2 科技发展跟产业融合结合起来
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程度不是很深,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非常松散。之所以出会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大家不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的供应,这时候,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发展第二产业的关键是要靠深加工,而发展深加工就要依赖科技。
那么,科技的发展怎样才能跟产业融合结合起来?对于那些不用加工的,可以直接进厨房的初级农产品,农民还是要进一步种好、卖好。但如果某些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怎么样来消化它,就要把它们送进加工车间进行深加工。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我国农产品的浪费和损耗就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产业链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3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在服务业方面,我们做得也有不足,特别是缺乏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养。以前,农村经营主体的主要职责就是销售,但以后不能仅仅只是销售,销售和服务也要融为一体,而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必须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
有了这种意识,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中的同质化问题就能得到改善。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农村来说,他们当然可以搞观光休闲农业,但是全国的农村不一定要都去做这件事,只要乡村的服务业懂得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就能形成其它新的产业业态。
总之,乡村想要延长产业链条,就必须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产业发展的目标要转变,观念要转变,对科技的态度要转变,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方式也要转变,政策措施也得转变。消费者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乡村产业比如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出现问题没关系,问题是怎么样来解决。我们一步一步的推进,相信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会不断取得实效。
4 抓好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农业农村部对这项工作是有专门布局的,在县一级层面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产业振兴、产村融合、园村一体。在乡镇一级就是抓农业产业强镇,在村一级就是抓一村一品,这样的话发挥不同层级的作用,形成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下一步,就产业园工作来讲,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第一,要加强高质量建设。要坚持产业园“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宗旨,在园区内通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强化科技支持,提高科技含量,突出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促进产村融合、园村一体,高标准、高水平打造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的样板。
第二,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从产业园创建之初就要探索这样的机制,要通过入园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第三,要抓好典型示范。中国地域很大,农业农村方方面面的情况很多,需要通过这样的产业园建设来进行不断地摸索,探索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互学互鉴,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国家级产业园、省级产业园、市县级产业园的体系建设,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乡村振兴这项工作在产业方面做实、做出成效。
两大成功案例
金乡大蒜:山东金乡现代农业产业园
山东金乡县是全国闻名的大蒜之乡,在以大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已经初步形成“一心、一轴、三基地、三片区”空间布局。

“一心”指的是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中心;“一轴”是指农旅深度融合与生态景观轴;“三基地”就是指现代农产品综合物流基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三大片区”是指特色农产品加工片区、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种植片区、工厂化现代农业展示引领片区。目前,这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大蒜深加工产品种类包括速冻蒜米、脱水蒜片、大蒜精油、发酵黑蒜、硒蒜胶囊等一百多个产品,有力地带动并形成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案例借鉴:
1、打造高端基地,为大蒜产业链筑牢品质基石。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2、培强龙头企业,为大蒜产业链安装强力引擎,做大做强大蒜精深加工,建立健全产品物流体系,形成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3、注重品牌培育,为大蒜产业链插上腾飞翅膀,强力开展营销推介,扩张品牌影响力度。依托媒体力量,打造品牌宣传高地。倾力打造优良环境,保驾护航品牌发展。
新会陈皮: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作为新会陈皮产业“大融合”发展的示范性企业,近年来,陈皮村总结出“一个新会陈皮村,两个地理标志,三产融合,四大价值,五大标准,六大服务”的特色经营模式,推动“陈皮产业+文化”、“陈皮产业+旅游”发展,发力三产融合。2018年,陈皮村共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带动平台整体销售额3.2亿元,入驻200余家陈皮相关企业,成为新会陈皮品牌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陈皮文化体验馆用于展示新会陈皮文化与品牌。橘灯都是用天然新会柑皮制作,透过灯光可以清楚看见果皮里密集的油胞,展示了新会柑皮通透、均匀的品质特色。另外,新会还利用文化推介活动提升陈皮品牌价值,自2011年开始,新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新会陈皮文化节;2018年起,每年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新会陈皮柑农节。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新会陈皮在区域品牌前100排行榜中排第41位,价值89.1亿元。
案例借鉴:
1、利用文化推介活动提升陈皮品牌价值,从产品、文化、故事到全产业链,打造新会陈皮品牌。
2、新会“陈皮银行”不断探索陈皮产品质押等金融服务。将金融引入产业园发展,让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让金融与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结合。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