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千村一面” 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提出加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又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范迪安建议,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专门课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充分调动高等美术院校的人文、美术、建筑、设计等学科专业资源,形成学、研、产结合机制,助力各地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充分重视“农村美”的规划建设。
范迪安强调,要加大力度保护乡村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桥梁等建筑遗产,在已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强化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制定以村、镇为单位的保护规划。
同时,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鼓励和支持高等美术院校设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设计研究机制,为实现“农村美”的美好蓝图贡献力量。
将国外高端文旅转为内循环
新冠肺炎疫情正给全球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民进中央今年提交了一份界别提案,建议加快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利用有利“窗口期”将国外高端文旅消费转化为内循环的国内消费。
提到这份界别提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说,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旅行受限,出境的高端文化旅游消费受到抑制。与此同时,国内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高端文化旅游供给不断增强,具备了承接国内“高净值”人群文旅消费需求的能力。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全国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59.9%。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金永伟说,数据恢复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内游市场出现一些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省内,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成为主流。海南等地以免税购物和休闲娱乐为主的高端文旅消费显露头角,自驾游、自助游和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受到青睐。
民进中央调研后认为,将国外高端文旅消费有效转化为国内消费内循环,将高端出境游游客吸引回国内,在国内有效解决部分游客的出境购物、“海淘”、休闲娱乐等需求,关键是要打造好国内文旅消费场所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在国外旅行受限、国内疫情相对平稳的“窗口期”,要通过改善软硬件设施,创造高品质消费体验,留住长期稳定消费群体。
“要提前谋划,充分评估疫情后文旅消费市场将出现的高速增长,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实施文旅设施专项规划,统筹全国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布局,有步骤地实施一批新建、改扩建和维修改造项目,为文旅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硬件保障。”金永伟说,还要加快文旅消费场所的软件环境升级、信息数字化升级,特别是对一些人流量大的景区景点,要巩固和完善疫情期间探索积累的经验做法,建立起一套长期可行的防护管控体系,实现游客入园的身份识别、健康状况识别和游客离园以后的人员追溯,提高门票预订、售票、入园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接触和聚集,降低经营成本。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也非常重要。金永伟说,民进中央建议要继续降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开展景点景区的促销活动,改变过度依赖景区门票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多景区内的增值服务,如餐饮、演艺、个性化导游讲解、数字化智能化的导览导购、纪念品土特产的物流服务和婴幼儿的托管服务等。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切忌一刀切
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第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今年建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的规划,一定要把规划做在前面,而且在规划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千万不能用一张图纸走遍天下,一把尺子量到底。因为中国的农村面积广袤,地形地貌不太一样,文化传统也不一样。赵皖平说,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切忌一刀切,防止出现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情况。乡村就要体现农耕文化、乡村文明,美丽的田园诗般的景色,千万不能像城市这样,也搞高楼大厦大型广场等。赵皖平建议,乡村振兴要科学的、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去做规划。
发展文旅康养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三明市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建议,要注重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张林顺表示,作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三明市在福建省率先提出发展全域森林康养产业,目前已经开发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产品。他建议,要进一步释放“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推动红色游、研学游、健康游、乡村游等多业态融合。培育一批康养基地,积极开发特色课程,提供养生膳食,丰富疗休养产品,推进与一线城市合作,做大文旅康养集团,提供文旅康养优质服务。乡村要振兴,人才必不可少。他建议通过政策制定和平台搭建,吸引人才返乡,投身家乡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等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文旅经济,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