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指出,五年来,我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扩种大豆油料,优化生产结构布局,提高单产和品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合理确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完善水利设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加快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稳天下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并部署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务必通过细致工作扎实到位。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的建议,是对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内容的强调、延续和落实,部署具体举措,突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底线任务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
稳定粮食生产
“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2月14日,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保供”主要针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国粮食十九连丰,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过去五年,我国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今年“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
促进农民增收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农民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国农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部分组成。自2015年起,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经营净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
农民的经营净收入仅次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超1/3.高强指出,家庭经营性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构成。2022年,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但从收益面来看,一般性的粮食生产对农户增收的支撑力度有限,提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其附加值较高、功能更加多元,也有品牌溢价空间,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支撑。
在稳定小农生产基础上,要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建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既可以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中介变量。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农业嘉年华、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