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是北京市统筹利用乡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项目第一个乡村综合体。在以“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物”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五生融合的田园梦想空间,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生活为一体,整合乡村优质资源,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