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代化建设,让乡村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23-04-17 10:31:57浏览:394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文章指出,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章强调,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要铆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花涧里10_1.jpg

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农业因人类定居而兴,村落因农事活动而聚,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在三农现代化中,就是长期占中国户籍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群体的现代化,而如何促进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则是三农现代化的关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要体现两山新理念下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更是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兴旺的重要根基,据此推进农业供给改革相配套的深改,也是当前乃至未来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三农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一致


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与三农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全面实现的时间是同步的。中央要求两个阶段:一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同步的;二是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也是同步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央突出强农战略,把乡村振兴、三农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统一起来了。 

这两个阶段要求是战略性的,各部门和地方的工作安排都有跟进落实的责任。恐怕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原因之一。人们看到,许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工作,涉及复杂艰巨的操作内容,在文件表述中可能只有一句话,要真正使文件中的精神、政策表述落到实处,还需要各地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形成新的经验。


    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欠账还很多。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标准可以有高有低,但不能缺门漏项。各地村庄格局风貌是历史上顺应地理、气候、人文条件延续而成的,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多听群众意见,照顾农民感受。


农民现代化,是三农现代化的关键


    过去的表述中,更多出现的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是谁?按照二十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来看,就是农民,所以应该提“中国式三农现代化”。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能看到很多关于新型经营主体、乡村人才、高素质农民等方面的表述,也强调了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这实际上都涉及了人的现代化。

    在今天,乡村的主体也在逐渐多元化。农民的现代化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实际上已经存在村社中的农民群体多元化。

第一,当然是原本居住在乡村的人怎样通过“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起来。

第二,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的概念,农民为主体也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及相关经营,或者居住在乡村的人。

第三,若借鉴东亚模式,在村人口可以多种方式加入合作社。

第四,从中国自身情况看,在村人口还应按照“在居住地生活半年以上”同样的原则准予落户,可以成为这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准成员”。总之,许许多多的身份各异的人联合起来的村社共同体,才能有多元化多业态发展的条件。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要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

我国这些年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重构集体经济、推动三社合一等,对农民主体地位的促进有初步作用,但仍然需要更全面的理解和政策调节,才能有利于作为乡村振兴、三农现代化主体的农民的现代化。事实上,来自外部的金融、治理、技术、投入、商业等任何方面的改革,包括相对应的政策投入,最终都得对接组织起来的农民。

这些年来返乡的农民、下乡的市民、进入乡村创业创新的人才,很多地方都在探索让他们入籍落户,成为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多元主体的一部分。这些新农人有更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更强的创业创新能力,已经是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怎么用好用活新农人创业创新的力量,是实现三农现代化、特别是让农民成为三农现代化主体的重要工作。

—EN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中农四方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中农四方简介.jpg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农业嘉年华、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