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报告】关于提升北京粮食单产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4-04-17 15:07:12浏览:860

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执笔人:陈俊红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2024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北京作为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人的超大城市,遇到突发事件,很难完全靠外调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稳定供应的粮食基地和农副产品基地。特别是在城市周边,保留一定规模的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北京地区耕地、水等资源紧缺,通过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来提升粮食产能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确保地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的主要手段。

一、提升北京市粮食作物单产必要性

1、从增产潜力看单产提升

“十三五”以来,北京粮食单产总体呈现稳步提高态势。粮食作物单产从2010年345.1公斤/亩,提高到2022年的394.1公斤/亩,增长了14.1%。从增产潜力看,通过改善灌溉设施条件、优化种植品种等措施,能显著提升作物产量。2022年全市小麦单产368.1公斤/亩、玉米单产437.1公斤/亩、大豆单产152.6公斤/亩。昌平区沙河镇大洼村高产擂台赛参报地块冬小麦单产达550公斤/亩,比全市平均水平高近50%,夏玉米参报地块单产达537.9公斤/亩,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1%;延庆区春玉米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平均单产735公斤/亩,比周边增产21.9%。通州区鑫农盛通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河北省沧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沧豆品种,单产200公斤/亩,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1.1%。

2、从保障粮食安全看单产提升

地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通常由生产、储备、贸易三个方面构成。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文件要求,按照“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总体要求和保证“销区6个月”市场供应量的原则,“以城镇人口和农村需购买商品粮人口每人每天1斤成品粮为供应标准”,核定各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通常各省市按照城镇人口加30%的农村人口来测算购粮人口。除此之外,一旦发生地震或者发生极端灾害,70%的农村人口粮食需要地方自产粮食保障,这时候需要自产粮食发挥重要作用。由此,理论上北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应为258.9万t,储备粮以外粮食安全生产规模为47.91万t。2022年北京地区粮食产量为45.4万t,还有2.5万t缺口(占5.5%)。如果北京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基础上,单产至少要达到479.1公斤/亩,也就是在现有单产水平基础上提升21.5%。

3、从全国比较看单产提升

与全国相比,2010年至2022年间北京市粮食作物单产平均比全国高29.1公斤/亩,在全国排名第10位左右。其中,稻谷、冬小麦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分别低30.1公斤/亩和7.3公斤/亩;玉米、薯类和大豆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分别高29.4公斤/亩、118.7公斤/亩和7.9公斤/亩。与我国粮食主销区相比,自2010年以来上海市粮食单产水平一直高于北京,平均高89.3公斤/亩;天津市粮食单产低于北京,2019年开始超过北京。2022年北京粮食单产在7个主销区中排名第5,比排名第一的上海低124.7公斤/亩,比天津低59.4公斤/亩。与上海相比,上海以种植稻谷和小麦为主,单产比北京所种的玉米和小麦高20%以上。两地粮食作物单产差距形成原因主要是土壤质量、气候条件、灌溉设施等方面上海优于北京。与位于同一气候条件的天津相比,天津所种小麦单产比北京高16%,稻谷单产约是北京的一倍,玉米单产与北京相差不大。

二、制约北京粮食单产提升的因素分析

1、北京土地面积小,耕地质量不高

北京农业存在土地规模小、土壤质量不高、集中连片规划布局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1)耕地数量少,地块碎片化。调研显示,大兴区安定镇大渠村玉米种植大户流转土地2000亩,涉及26村400个地块;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种粮大户流转土地891亩,来自200多个农户的地块。还有一些耕地未统筹使用的传统种植村,粮田、露地蔬菜和设施农业地块交错,影响规模化。(2)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高。2020年北京市耕地质量等级为4.63,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比76.1%。2021年以来复耕复垦50万亩以上,约占现状耕地10%。复耕复垦地块主要是非农占用地和撂荒地,土层薄、肥力低。

2、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不到位,生产效率不高

尽管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粮食生产效率在全国并不靠前,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1)高产优质节水品种推广力度需要加大。北京地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比较严重,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缺乏;夏播玉米缺少优质高产品种和适合籽粒直收品种;谷子品种老,抗病性较差且退化严重,抗逆性强、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品种缺少。(2)规模种植户田间管理技术跟不上。新增复耕复垦地块逐渐集中到了村集体或镇联营公司,由于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管理人员没种过、没人会管种地,出现了缺少专人管理或只种不管的问题。(3)粮食种植技术服务缺少最后一公里。2018年机构改革后,北京市的市-乡-镇三级推广机构数量和推广人员数量由改革前的320家、4800余人,减为目前的148家、2400余人,相当数量的人员在编不在岗,特别是乡镇的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严重不足。小农户所需的新技术和必要的服务跟不上,栽培管理技术依靠农户经验摸索;种植大户也未能与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必要的技术支撑合作机制。

3、全产业链打造不足,产后乏力

北京市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整体偏小,尤其杂粮作物更是“星星之火”。粮食产业链维持在生产端,其他各环节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和扩充,效益很难上去。(1)本地粮食加工不足。小麦、玉米种植户普遍销售原粮,鲜食玉米、甘薯、谷子等特色杂粮,普遍等待商贩进村收购或运输到京外简单初加工后回京销售。虽然种植杂粮比玉米、小麦的收益高,但种植户缺少仓储设施和深加工条件,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2)机械化配套用地不足。北京地区粮食机械化生产缺少必备的机库棚、晾晒场、粮食烘干和粮仓等基础设施。玉米带穗抢收、含水量高,收获后没有晾晒场地,容易霉烂变质,销售价格不高。(3)三产融合程度低。粮食产业与生态、文化、教育、养生等业态融合不足,农业多功能拓展还有较大空间,产业融合创新迭代速度较慢,滞后于快速变化的市场消费需求。

4、支持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不够完善

近些年,北京地区农业规模和生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粮食生产的技术服务、相关补贴政策等没能及时调整。(1)补贴项目结构有待优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粮食种植相关各类补贴政策有15项,其中,生产者能直接得到的补贴政策有5项,需要具有资质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户提供服务或实物的一般服务性项目补贴政策有10项。粮食生产环节补贴多,仓储烘干条件建设、特色品牌建设等产后环节的补贴少。(2)生产者直补政策对种粮行为引导作用不足。补贴政策对于地力没有具体评价标准,更没有将地力提升水平与补贴资金联系起来。种植户所领取的补贴并没有投入到粮食生产环节中,补贴与生产投入脱钩。(3)一般服务性项目补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寻租”行为。名目繁多的补贴项目,吸引了更多社会化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竞争,补贴专项资金分配公开性和透明度不足,导致部分种植主体或企业“不算种地账,算补贴项目账”。社会化主体囤地行为推高了地租,“挤出”了真正有种地意愿的农户。

三、提升北京粮食单产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耕地质量,向良田要高产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积极配套节水设施,搞好以平田整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修建防渗渠道等节水设施。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动高标准农田集约化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有机生态培肥,包括秸秆还田、传统绿肥种植、增施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等,有效改善有机质水平偏低,土壤紧实等耕地质量问题,促进中等地向高等级地提升,对沙化型、缺素型低产田改良培肥。实施“北京市粮食规模化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选择粮食规模化主体参加单产提升行动,通过高产竞赛、择优奖补方式,鼓励粮食规模化主体集成应用玉米或小麦稳产增产集成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相融合,补短板促弱项,努力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

2、促进品种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向科技要质量

根据北京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遴选推广一批高产抗逆强的优质新品种。如,选育推广节水抗旱抗性好、抗赤霉病能力强、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推广耐密高产抗倒伏品种、适合籽粒直收夏播玉米新品种;推广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推广抗病性强、适合轻简化、规模化种植栽培的谷子等杂粮新品种。推进多部门协同,针对各区生态条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集中示范田。完善科技帮扶对接机制,推进农业科研人员驻点农业乡镇、驻点传统种植村、示范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稳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回归主业,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高校农业硕士博士驻村联户制度,让“科技小院”“博士农场”成为小农户增收强大帮手。

3、完善配套用地和产业链条发展政策,向融合要效益

粮食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为发展必然趋势,产后配套用地要及时跟上。建议在严格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精细化用地管理举措,制定适用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的生产设施和辅助设施用地比例、建设规范,为产销专业合作社提供分拣包装、保鲜存储设施用地。出台“北京市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加大对粮食烘干中心(点)用地保障力度。以全面满足全市粮食产地烘干需求为目标,高起点新建和改造一批粮食烘干中心(点)。深入挖掘北京地区粮食生产过程、产品、景观等资源,鼓励开发粮食生产的科普教育、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围绕北京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着重在“品种(种苗)+品质+品牌”上下功夫,用产后撬动产前,“卖的好”“才能种的好”。

4、优化粮食补贴和土地流转政策,向机制要保障

稳步提升农业补贴规模,农林水预算支出在政府一般预算支出占比至少恢复到2019年7.89%的水平。对于相同或类似补贴项目进行整合,尽可能统一同一类补贴标准和依据。探索粮食直补资金新增部分集中使用的方式。出台“北京市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实施方案”,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方式,提升北京地区粮食烘干条件。加强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绩效评估。将种粮指标和发放补贴政策有机结合,实行保底性补贴与激励性补贴相结合,推动农业补贴由单纯看面积、看品种、看受损向看单产、看品质、看增收并重转变,避免种植大户“只种不管”和套取补贴项目资金的现象。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相关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消除耕地的金融属性,促进土地回归种地的本源。

来源: 农科智库 

更多干货欢迎订阅 [中农四方]公众号:zhongnongs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