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 | “五一”期间乡村游态势向好 “长短”措施助力疫后再上新高度

发布时间:2020-05-12 13:56:30浏览:564

今年的“五一”假期与往年不同,不仅是近12年来最长的一个“五一”假期,同时今年黄金周的到来,建立在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显著成效,且各行业开始有序重启复工的背景下,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一定释放,特别是乡村旅游持续加温。
党中央高度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下简称乡村旅游)的复工复产工作,为详细展现乡村旅游复工复产实际情况,专家们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电话访谈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调查,用数据和实例展现“五一”期间的乡村旅游状况,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乡村旅游需求旺盛

文化和旅游部统计,515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旅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数据显示人们消费信心正在提升,各项政策措施效果正在显现,除了少数疫情较严重地区外,乡村旅游升温程度大大超过预期。

直辖市的本地游表现良好。

“五一”假期前的429号,北京市宣布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降至二级的消息发布半小时之内,北京出发机票预定量较上一时段暴涨15倍。北京顺义星泽庄园主产樱桃,负责生产和营销推广的均是大学毕业返乡青年,其产品以在地提供采摘体验、礼品团购销售为主,线上销售为辅。针对今年疫情,庄园通过控制大棚樱桃生产的温湿度,把最佳成熟采摘期错后一周,借“五一”假期上市,因产品优质,市场营销有方,大疫之年,庄园采摘游客接待量和销售业绩较去年同期逆势提高近50%。重庆近郊集住宿、游玩、采摘、餐饮等为一体的民宿、农家乐满足了不少市民的一站式出行需求。民宿的房间早在假期之前预定一空,节假日房价比平日高出60%

1.jpg

经典旅游胜地全面恢复。

海南是我国乡村旅游的典型。据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报告,“五一”期间海南省商务厅及地方政府海口、文昌、陵水等地通过发放消费劵、取消过海费用等措施促进旅游消费,取得成效。515日,全省乡村旅游点游客达33.77万人次,146家椰级乡村旅游点复工复产率达到98%20家高椰级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8.01万人次,同比增长10.8%;营业收入294.95万元,同比增长5.7%。海南博鳌小镇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海的故事”餐厅老板向我们表示,“五一”假期,餐厅经营业绩已能达到往年同期水平。

旅游大省浙江和四川开发新产品。

“五一”期间,浙江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区县(市)集中发布了一批精品线路、特色活动和惠民措施。杭州市推出十大健康游主题产品及线路,重点遴选出一批“五一”假期乡村旅游产品线路及优惠活动。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放假前夕,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推出20条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据统计,“五一”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1448.05万人次,各地举办大小特色节庆活动123场,综合经营性收入28.87亿元。在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麓的青城湾湿地庄园,来自川东北、蓉城故里和庄主的厦门大学校友熟客较往年陡增,庄园内100多位附近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

人口大省山东和河南乡村旅游稳步上升。

在山东中郝峪村我们看到,尽管该村并没有大力宣传推介,村中也没有看到明显的节日旅游宣传推介标语,但在51日早9点,挂有淄博市本地车牌号的自驾游游客已陆续到达,10点左右,村内停车场就已停满。进入核心游览区的售票窗口挤满了购票的游客,能容纳二三十人的游览车每隔十几分钟就很快坐满,村里60元一晚的民宿早在“五一”前就被订空。在河南郑州,乡村旅游的出游人数总量较往年稳中有升,亲子游占比增加。郑州樱桃沟的游客已经达到往年人数的80%,民宿农家乐就餐的人数较往年还有所上升。

u=2625292698,3500849880&fm=15&gp=0.jpg

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游客总量在回升。因疫情还远没有结束,许多景区还没有完全开放,旅客转向本地游和周边游,使乡村旅游恢复较快,但如何保持这种向好势头还需要深入细致的工作。当前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产品同质化、专业人才缺乏、盈利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加上疫情影响产生的新矛盾、新压力,需要把应急措施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业上一个新台阶。

提振乡村休闲旅游消费信心。

在新冠肺炎疫苗还没有投放市场之前,人们因担心感染会减少外出休闲旅游活动,政府部门应通过乡村智慧旅游系统,把防疫和休闲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国外严重的疫情使居民出国旅大幅度减少,可以宣传推广把这部分休闲旅游需求有序引导到国内,特别是就近的乡村旅游。地方政府在发放旅游消费券时,不仅要覆盖而且应向乡村旅游倾斜。这种举措短期可以使人们有钱休闲,减少市民远程出游需求,有利于疫情防控;长期看,则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延长周末放假时间,比如推行2.5天周末放假制,使城市居民的乡村游有时间保障,可助推乡村游中的过夜经济,增加旅游消费。

确保中央已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应对疫情和疫情后的经济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要素流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税收、社保、用地等扶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时常常会遭遇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乡村旅游中小微企业基本上没有获得感。最突出的问题是疫情所导致的经济下滑使银行更加惜贷,涉农小微企业更难获得发展资金,即使数额很小的信贷也常常被做成变相的抵押贷。建议银监会设立专门投诉机制,对有令不行的商业银行的惜贷、催贷、抽贷行为予以适当劝勉和惩戒。另外,疫情导致出口制造业滑坡,部分返乡农民工待业,保障吸纳当地劳动力较强的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显得愈发重要。建议中央通过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官员绩效考评等措施,激励地方政府针对这类企业的现实难点问题进行对症扶持。通过一企一扶策略,让中央已有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把防疫和发展作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战略机遇。

鼓励支持新毕业大学生进入乡村旅游业就业创业。

专业人才是支撑乡村旅游项目运营和业态提升的基础。一方面,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乡村旅游人才缺乏,乡村旅游产品规划、产品创意设计不足,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特别是疫情发生后的202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事关社会稳定。乡村旅游专业性强,急需各类高文化水平的人才进入,但受户籍、社会身份等政策和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下乡到基层就业创业。根据我们的调研,过往运营较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由文化程度较高的新农人主持或参与。因此建议参照大学生村官政策支持进入乡村旅游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建设中小学生乡村旅游劳动实践基地。

20203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把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内容。乡村旅游项目多位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大多具备接待条件,通过学生参与科普教育和劳动体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农业劳动的认识,还可以大大解决乡村旅游节假日游客过多,而日常游客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可在乡村旅游项目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在政策层面予以倾斜。日本在上世纪制定了类似政策,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值得参考借鉴。

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新模式新业态。

疫情发生后,乡村旅游业内部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没有经营特色的传统旅游产品和旅游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智慧旅游、云旅游、网上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火爆异常。各地党政及文旅干部化身网络主播,广大乡村旅游工作者通过云平台展示推广农产品,形成了许多各领风骚的网络直播间和网络代言人,产生了巨大的疫情消费效益。总体看,疫情过后,健康旅游、生态休闲游、养生旅游和体育旅游等以安全、健康为诉求的旅游会成为旅游消费新热点。随着我国抗疫从应急进入常态,需要国家从人、财、物等多方面支持符合人们旅游需求的新模式、新业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开发乡村文创产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整合规划,满足乡村旅游项目设施的休闲旅游服务功能。

乡村旅游项目地处农村,以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为根本,但是过去我们的土地政策是以保城市建设用地为导向的,在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乡村水电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基本服务设施所必须的建设用地需求,造成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违规用地,服务设施不能满足休闲旅游功能的基本需要。比如乡村道路建设与休闲旅游项目所要求的道路条件不匹配;农民利用自有房屋办农家乐、民宿无法办理各种经营许可证;没有配套设施用地,农庄在开展研学活动时,不能在农田上放置研学课程道具、学生课桌、学生室外草棚、遮阴棚等等,不一而足。在十四五规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制定用地细则,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合理合法用地,并且制定建设规范和标准,提升项目的休闲旅游服务功能,满足人们旺盛的乡村休闲旅游需求。

timg.jpg

(本文作者:廖永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罗君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宗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中国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