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创新模式: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02 09:12:12浏览:25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文旅融合成为激活乡村资源、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各地通过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发展模式。


通过多样化的运营思路与实践,将乡村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更带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本文对几种农文旅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一、乡村研学模式

 以知识体验深化文化粘性 

以农耕文化、生态知识、非遗技艺等为核心,通过课程化、体验式教学,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理解、可互动的学习内容,实现 “知识型 + 参与式” 的深度乡村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粘性,推动农文旅融合从 “观光式” 向 “沉浸式学习” 升级。


模式特点:以自然生态教育为核心,融合科普研学与环保理念


图片


案例

浙江湖州 - 莫干山“萤火虫生态研学基地”

项目围绕萤火虫栖息地保护,开设“夜观星虫”、“自然侦探”等课程。游客(尤其是亲子家庭)可以参与萤火虫生态调查、学习水体与土壤保护知识,并亲手制作生态堆肥。这不仅是一堂生态课,更让孩子们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二、主理人经济模式

 以个体价值重构乡村体验 

主理人经济模式以个体创意和内容创造为核心,通过小微场所(咖啡馆、工坊、民宿等)运营,将主理人的生活方式转化为游客体验的关键触点,形成 “去中心化、人格化、生活化” 的运营逻辑,打破传统 “接待- 消费 - 离开” 的流水线旅游模式,构建 “个体 - 社群  -文旅” 的城乡循环。


模式特点:将其个人品牌、生活理念和内容创造能力,与乡村的在地文化、物产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和再诠释


图片


案例

云南大理沙溪古镇 · 宇宙面包 

“宇宙面包”店:这不仅仅是一个面包坊。主理人坚持使用本地天然的食材(如云南的野生蜂蜜、乳扇、高原玫瑰),每一款面包都有其故事和灵感来源,可能源于一首诗、一个当地节气或一种白族传统食物。主理人会向顾客讲解这些食材背后的风土故事,将“吃面包”变成一场“品味沙溪”的体验。


这种模式成功地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吸引了许多高黏性的回头客,他们因为认同主理人的理念和生活方式而反复到访。



三、微度假模式

 以短途沉浸满足休闲需求 

微度假模式顺应 “生活节奏加快、休闲品质追求提升” 的趋势,以周边乡村为依托,通过打造 “沉浸式度假场景 + 文创 IP 赋能 + 灵活消费模式”,吸引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小长假前往放松,核心在于 “高频次、短距离、深体验”,让游客在短途出行中获得 “自在惬意” 的度假感受,同时通过文创元素强化记忆点,提升复游率。


模式特点:依托周边乡村,打造周末或小长假的沉浸式度假场景。


图片


案例

浙江湖州 · 长颈鹿庄园(原乡小镇)

长颈鹿庄园以“互动式动物体验”为主题。它超越了传统动物园的“观看”模式,构建了一个集动物互动、生态研学、亲子度假、户外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微度假场景。


四、非遗 + 模式

 以文化传承带动产业增收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瑰宝,蕴含深厚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非遗 +” 模式通过将非遗技艺与科普研学、乡村旅游、产品研发深度融合,实现 “传承保护 + 产业发展 + 农民增收” 的三重目标:以非遗场馆为核心阵地,依托合作社开展技艺培训、产品研发与展销,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研学,让非遗从 “静态展示” 变为 “动态体验”,构建 “产、学、研、旅” 一体化发展格局。


模式特点:将非遗技艺(如黎陶)与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


图片


案例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 “黎陶非遗 +” 

当地以保突制陶馆为核心,依托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开展黎陶技艺培训(提升传承人与从业者实践能力)、创意产品研发(保留传统工艺精髓,融入黎族文化特色,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黎陶文创),并组织展示展销活动。


该模式直接辐射带动 150 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 2 万至 3 万元;同时推进 “非遗黎陶进校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黎陶,深入认识黎陶工艺与文化,成为非遗传承者与传播者。如今,昌江黎陶已从 “古老技艺” 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千年黎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五、节庆活动驱动模式

  以特色活动聚集人气、带动消费  

节庆活动驱动模式以 “短时间聚集人气、提升乡村知名度” 为核心,通过挖掘本土资源策划主题活动(如农事节庆、体育赛事、夜市经济),搭配农文旅精品路线与交通优化,形成 “活动引流 — 消费转化 — 常态化运营” 的闭环,不仅为游客提供丰富体验,更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与乡村经济繁荣。


模式特点通过特色节庆(如果蔬节、体育赛事、集市、夜市)短时间内提升乡村知名度。


图片


案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节庆活动

今年以来,当地围绕 “引客下乡促增收” 目标,策划 “刚刚好水果节” 等 20 余场主题活动,设置夹荔枝、古法磨豆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出火龙果炒虾仁等创意菜品,每场活动平均吸引 500 人次参与;举办村 “BA” 篮球赛(全区 107 支球队参赛,现场观赛人数上万人,直接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超 20 万元)、6 天 6 夜超级田园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引爆乡村热度。


此外,翔安区还培育夜间经济(郑坂、沙美等新夜市月均营业额超 80 万元),整合古宅大蒜等特色资源开发 6 条农文旅精品路线,优化 8 条城乡公交专线,形成 “周末下乡” 常态化消费模式,让乡村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目的地。



六、农文旅 + 社区模式

 以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农文旅 + 社区” 模式强调将农业、文化、旅游资源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以 “政府 + 国企 + 社区 + 企业” 多方合作的方式,在保护文化遗产(如古建、历史遗址)的前提下,整合周边资源打造多元化景区,构建 “文化活化 + 产业升级 + 社区增收” 的生态体系,核心在于 “资源共享、利益共分”,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社区居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模式特点:多方协同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参与,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益共享。


图片


案例

安徽省肥西县唐五房圩・云朵梦庄园

唐五房圩始建于 1865 年(清同治四年),是肥西圩堡群重要代表、淮军将领唐定奎旧居,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肥西文旅集团(国企)作为实施主体,与柿树岗乡人民政府、社区及合作企业联动,秉持 “保护为主、合理开发” 原则,将文保资源转化为文旅优势,打造占地面积 260 亩的庄园,规划游客接待区、圩堡文化区、水上运动区、渔猎互动区、云朵梦花园 / 农庄 / 牧场七大功能区,以农业景观为基础、圩堡文化为灵魂、亲子旅游为特色,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


项目自 2024 年 9 月 28 日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近 2 万人次,不仅实现唐五房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更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经济整体发展。



中农四方赋能农文旅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农文旅融合不仅是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文化传承与城乡共荣的有效路径。


从研学深化到主理人引领,从微度假场景到非遗活化,从节庆引爆到社区共建,每一种模式都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与创新力。


作为专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发展的专业机构,中农四方在规划设计、产业整合、运营管理等方面具备深厚积累,可充分发挥其在模式设计、资源对接与品牌打造方面的优势,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