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土记忆撞上潮流创意,沉睡的乡村正在醒来
当城市消费者对标准化景区日益疲倦,农文旅却陷入同质化困局:相似的农家乐、雷同的土特产、程式化的采摘体验……如何突围?
农文旅IP化成为破题关键。通过“稻田+音乐”“非遗+市集”等场景再造,将农耕文明转化为沉浸式消费体验,让文化“活起来”、流量“涌进来”、产业“旺起来”
京西稻是皇家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是三山五园“山林稻田抱拥、水网御道串联”格局的重要组成元素,更是北京人的乡愁。中关村稻田音乐艺术节守护北京文化根脉,创新运用AIGC技术、VR/AR等技术,首次展示三山五园文化·纳兰性德“具身机器人”、首次上线AI编曲AI演唱的京西稻主题曲“遇‘稻’”、首次聚焦京西稻的三山五园文化AIGC画面推广以及京西稻智慧农场AI动画、具身机器人聊天、机器人咖啡、AI相机等沉浸式体验,让京西稻文化AI力十足,焕发时代光彩。
场景融合:金秋稻田中,AI演唱主题曲《遇“稻”》,曹氏风筝与机器人咖啡机共存,非遗市集与时光盲盒舞台剧同步上演。
破圈效应:音乐节免费开放,单场吸引超5万市民,带动周边消费500万元,让“皇家贡米”变身都市青年的文化符号。
绥阳县旺草镇的稻田音乐节以 “音乐 +” 为载体,构筑农文旅新体验,设置 10 个主题区域,涵盖多种音乐风格演出和互动体验项目,如真人 CS 对抗游戏、抓鱼钓虾、萌宠乐园等,还推出 “我们的节日・七夕”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 36.8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25 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19.6 万元,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住宿餐饮增收超 50 万元
玩法创新:设置10大主题区——稻田抓鱼大赛、荷塘国风摄影、真人CS竞技、稻乐美食市集,覆盖全龄客群。
流量转化:一个月活动期吸引游客12万人次,重庆、四川自驾客占比超40%,农家菜订单增长300%。
1、IP根植在地文化
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如稻作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稻田音乐会和非遗市集的策划与组织中,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 IP 形象,使其与其他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2、体验设计沉浸化
分层触达:
亲子群体:稻田小火车、萌宠乐园(桃源里项目);
Z世代:AI编曲互动、稻田剧本杀(旺草镇);
文化客群:土陶制作、打铁花非遗表演(南山镇
3、产业联动打通闭环
前端引流-后端变现”模型:
除了传统的音乐表演和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外,还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元素和消费趋势,创新融合多种业态,如开展农事体验活动、设置创意互动打卡点、举办主题文化展览、推出特色美食节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内容,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
4、强化品牌建设
农文旅 IP 的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精心设计品牌形象、制定品牌传播策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
5、多方合作实现共赢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农文旅 IP ”的发展。
成功的农文旅IP从不是“一次性节庆”,而是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农民为主体的振兴引擎:通过深挖文化资源、创新融合业态、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多方合作以及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中农四方凭借其在休闲农文旅项目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专业实力,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中农四方都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乡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农文旅品牌,让更多的乡村在农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成功破圈,走向繁荣富强。让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农文旅 IP 走进大众视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