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成为大众假日消费的热门之选。农文旅融合作为关键路径,其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乡村资源高效配置,创造更多本地就业与增收机会,有效传承保护美丽乡村非遗文化,以及持续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如今,各地涌现出了众多风格多样的美丽乡村,它们坐拥着丰饶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美丽村庄或农场开始深度探索休闲农文旅融合之路。它们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核心魅力,以旅游为媒介,巧妙地将田园风光、农耕体验、民俗文化展示、乡村生活深度参与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元素进行整合,为游客精心打造了一个个集休闲观光、文化沉浸、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休闲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成为人们追寻那份质朴 “乡愁” 的热门休闲目的地。
「 忘忧农场:黄花产业“三产融合”模式 」
忘忧农场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大同市云州区火山脚下,占地1500亩,以黄花(萱草)为核心载体,如今已经构建起“农业+科技+文旅+康养+教育”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该项目由30名高学历青农返乡创业团队主导,在白岩松担任创业导师的指导下,以“半农半X”理念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农场依托东经113度、北纬40度的独特地理环境,利用日均8小时充足光照培育高品质黄花,其品种优化科研覆盖200余个萱草种子资源圃,奠定了一产根基。
在二产升级领域,农场建成全国首家拥有食品GMP和化妆品GMP双重认证的黄花生物科技观光工厂,占地1万平方米。工厂内设3600平方米可视化车间,涵盖食品、饮品、粉剂三条生产线,研发黄花洁颜慕斯、皇后面膜等生物科技美妆产品,同步开发黄花文创雪糕、胸针等衍生品。与新华社、北京大学合作,创新性打造元宇宙田园灵境数字文化体验园,挖掘大同农业文化,展示黄花的生命科学、生物科技、文化内涵、全体验销售场景以及科普研学、娱乐互动、沉浸式餐饮等模块,实现“一级产地种植、二级透明生产、三级互动体验”的深度融合。
文旅体验体系则通过多元场景协同构建:黄花博物馆以文化叙事展现种植历史与科技应用,成为知识传播核心载体;研学教育依托“五生五育”课程体系,涵盖科普探索、自然认知、农事劳动、美学创造及体能拓展,结合自然科普馆、可容纳375人的国防教育营地及忘忧马场等设施,形成完整的实践教育基地群,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获教育局“德育示范基地”等多项授牌;休闲板块则整合忘忧草疗愈花园、母亲花主题公园及配备15顶固定帐篷的忘忧篷客营地,配套有机餐厅、共享农田、小轮车公园等活动空间,满足会议、团建、亲子等复合需求,实现生态度假与文化沉浸的无缝衔接。
忘忧农场项目曾通过央视《焦点访谈》及电影频道专题报道广受关注,如今已经形成“可观、可食、可研、可乐、可购”的沉浸式体验闭环。通过将农产品转化为文化IP,该项目成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升级的典范,有效延伸了黄花价值链。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青农创业为引擎,将传统黄花产业转化为科技赋能、文化沉浸、教育反哺的综合性目的地,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大同样本”。
「 十里沿河:漂流经济轻资产运营样本 」
灵丘县红石塄乡十里沿河项目依托唐河峡谷生态资源,创新形成“漂流引流+民宿留客+餐饮增收”的产业协同链。通过改造闲置校舍为联建指挥部、村委会旧址转型“梧桐小居”民宿与“马家菜馆”餐厅,实现了公共空间的高效再利用。这里的溪水漂流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能够创收百万元;而创新采用“3:3:4”分成模式的32套民宿节假日入住率达95%,同时带动120名村民就业;餐饮板块则聚焦有机食材开发,配套烧烤营地强化体验。该轻资产运营模式年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成为盘活乡村资源的成功范式。
「 于家寨:火山石窑洞生态文旅建设 」
大同云州区于家寨村立足册田水库生态资源与火山石传统建筑,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度假养生”的特色村庄。保留村民就地取材建造的火山石窑洞风貌,融合山水环境塑造质朴乡韵景观,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通过发展石窑民宿、户外露营、康养度假三大业态,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5,590人次,同比增长350%。游客在被誉为“塞上纳木错”的山水间沉浸自然,同时探寻火山石文化底蕴,使该村成为满足都市人群回归自然需求的新兴目的地,也激发了村民共建文旅产业的信心。
农文旅探索路径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如何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特色品牌,经营精品旅游IP成为高品质发展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模式。精品农文旅是指以主客共享为核心,在农文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作用、盘活农业产业生态、展现农民精神风貌,以乡村资源要素、生产生活空间、人力资本与市场的整合优化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模式。
1、分级保护与设计,构建韧性乡村基底
1. 基于生态资源禀赋,划分核心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后备开发区。
2. 明确分区准入规则与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稳定可持续。
3. 科技农业透明化展示,平衡创新与乡土性,强化生态教育。
4. 建立生态银行积分机制,增强居民游客粘性,践行两山理论。
2、以原真性体验设计,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1. 保护历史建筑遗址等物质遗产,优先本地材料修缮,保原真性完整性。
2. 运用AR等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感。
3.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建立非遗传承人驻点与常态化传习所,吸引游客参与实践。
3、建立主客共创机制,激活空间功能体系
1. 优化公共空间功能混合度,嵌入文化展示、休憩、商业,串联交通、设施、民宿节点,形成点线面旅游区间。
2. 鼓励村民/组织创意参与,合作设计文化标识。
3. 将居民游客劳动转化为社区情感资产,提升便利性与人文温度。
4、组织引领长效发展,优化管理运营机制
领导核心: 领导班子抓规范、队伍、战略,推进三产融合,组织创新引领(基建、产业、资金、文化、环境、土地)。
多元参与: 广泛动员村民、乡贤参与,巩固社群关系,增强凝聚力。
利益联结: 建立合理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本地青年成为运营主力,形成多方共赢合作机制。
优化环境:敢于 “借”资源,逐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文旅融合的本质是从“景观消费”到“关系建构”的跃迁。当村民成为共建主体,城市游客获得情感留存,实现“特色优质产品供给”目标,真正形成经济增值、文化传承、生态优化、社区凝聚的四维振兴格局。大同的探索,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范式。
中农四方作为休闲农文旅融合领域的先行者,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休闲农文旅特色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实施,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农文旅融合项目。
期待与更多地区合作,共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